入行的前3年非常重要,尽量沉下心多做一些事情,把事儿做好了,3年之后,你才有可能去争取到一个很好的机会。
上周六,也就是2017年6月24日,农历六月初一。
过去,初一、十五总是看起来比较重要的日子,果不其然,亮哥好基友韩叙从北京来到了上海,参加了樊登读书会和简运营组织的两场活动,作为嘉宾,我应邀去为叙爷站了两场台,叙爷还偷拍了一段我为他做司机的视频,然后好死不死被抓拍了很多表情,于是亮哥又升级成为了「移动的表情包」。
好吧,这不重要。
重要的是,在现场,叙爷的分享和后来我与叙爷一同回答了几个问题,让我有些感想要赶紧写下来,否则我估计很快就会忘记。
由于当天到场的运营从业者从不足1年到超过10年不等,所以我认为下面的感想可能有普适性,这些感想是围绕:
方法、理论和思维
三个层面来展开的。
方法是用来解决问题的,一种方法可能对应一个问题,也可能对应一类问题。
理论是基于方法总结并抽象出来的一套解决方案,理论大概率会滞后于方法。
思维是基于长期的理论研究与方法实践之后,具备的一种思考问题的路径和感觉。
方法是说,今天我作为电商运营,拿了一个冲销量的指标,那么我可能就要挑选是否针对新客户要给出更多的折扣,还是无论新老客户去做免单抽奖,又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噱头,总归要用户来我这里下单,多剁几次手。
理论是说,我知道你是电商运营,你要冲销量,好,别急,我给你列一个式子:
销量=进店人数x平均购买转化率x客单价=流量1x广告转化率x购买转化率1x客单价1+流量2x搜索转化率x购买转化率2x客单价2+流量3x推广转化率x购买转化率3x客单价3+……
好啦,你看,现在你告诉我,在不同的渠道上,你的各级转化率目前是多少,各渠道来源的客单价和流量又有多少,咱们先做一个经营分析,然后找到关键指标去提升,可以事半功倍呢!
而思维是说,我什么都可以不知道,但因为我知道流量转化的普遍特点,所以我可以给你一些启发,甚至给你找到解决方案。这不,你又要冲销量了,别急,我先和你捋捋思路:
目前店铺里卖的最好的商品是哪3个,先排个序。
好,咱们看看都是哪里的用户在什么时候买了这些东西哈,买了A商品的用户买过B和C吗?买了B的买过A和C吗?买了C的买过A和B吗?
什么,他们都没交叉过?
那好办,赶紧想办法让他们交叉买一下,先从最近30天买过的人入手来一波好物推荐看看转化率怎么样再说。
有人提出说:
产品经理和开发反复challenge自己的需求,不想动手做设计和开发解决自己提出的需求,怎么办?
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一样的,我和叙爷的观点也惊人的相似,那就是:
赶紧做个活动,这个活动和你提出的功能点需求是类似的,然后,通过活动收集数据,来帮助产品经理和开发决策,是否要固化为一个Feature。
又譬如说,在下午的分享里,有一个妹纸提出了关于任务、勋章的问题,我帮她做了一下场景还原:
因为从数据的表现来看,用户需要引导,但基于希望引导做的好玩有趣用户愿意Follow的前提,于是先做了一套任务系统,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数据增长变慢了,推测用户兴趣开始丧失了,于是想要做新的勋章体系来重新激活用户的行为。
妹纸很给面子,说确实是这样。
问题来了:
为什么我和叙爷对于资源这件事儿的观点会极为一致?
为什么我可以还原一个别人做的而我没有参与过的场景?
对于第一个问题,我认为这是共同经验的结果。
在我们这一批大概12年左右的运营人看来,大家经历过同样的时期,那个时期,除了游戏公司并没有人重视「运营」,直到今天,像百度这样的公司,都没有真正意识到「运营」的重要性。
而正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,我们是靠自己撑过了一个又一个产品,有些成功了,有些失败了,但共同经验的总结是:
运营是不可以坐在那里等的,运营必须是敏捷为王,四处游走,寻找暴击机会的那个英雄。
当运营停下来等待资源的时候,要么这家公司已经很大了,之前已经固化出了一堆的运营能力,所以可以坐下来休憩一下;要么这家公司快死了,因为连运营都停下来了休息了;要么,这家公司存在极为特殊的情况,运营必须依赖资源……
如果是最后一种情况而运营始终拿不到资源的话,那么这公司估计也活不长久。
这些总结,都是基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经历,被无数次验证之后,抽象出来的经验,并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结果。
而第二个问题也是如此,并且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固化结果。
因为运营生存的条件都一样:
如果运营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是立足KPI,那么这个运营一定有问题,但是,当我们立足KPI时,就很容易出现「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」的弊端,这种弊端会表现出对用户的伤害,是新手运营非常容易遇到的问题,那么,该怎么办?
我的看法是:多从前人已经总结过的东西里找方向。
譬如,任务和勋章,其实归属于传统的游戏策划体系,是属于激励机制的类别,但是,这两件事物,只有在特定的场景下才能辨析清楚,而如果你在设计体系时,不是去研究游戏,而是去研究那些狗屁的电商产品或者社交产品的PM的设计文档,你一定会被他们带到沟里去——尤其这些人恐怕连基本的系统机制都没弄清楚就出来瞎掰了。
所以,这又引发了另一个我和叙爷共同的观点:
书可以看,但不要偏信,培训可以参加,但要会思辨。
如果仅仅是抱着「看完这本书我就牛逼了」或者「上完这培训课程我就可以去吹牛逼了」,那估计阁下未来的路恐怕会比较艰辛吧。
补充一句,周六在会场里感觉到一些刚入行不足3年的运营新人都非常焦虑,关切自己的发展。
我想集中说一句:
入行的前3年非常重要,尽量沉下心多做一些事情,把事儿做好了,3年之后,你才有可能去争取到一个很好的机会。
须知:
所有有年限要求的JD,大多数需求方都希望是以一个高年限的要求匹配一个低年限的薪资,除非你的能力冠绝群雄,否则,恐怕你希望抬高薪资的可能都很小。
签3年,老老实实的去做好执行,想尽办法去收集方法,并获得一些理论沉淀,5年之后,必须要具备理论能力,可以指导他人,而10年以后,如果你还没有自己对于运营的思维方式,那么恐怕你的发展会有那么一点小问题的。
我之前对运营的思维方式做了一些小总结,譬如:
数据第一、结果导向、假设验证,等等。
有机会和大家慢慢聊吧。
感谢收看,再见。